Search


【旅行計畫的內心深層,他真正的願望】—朝思暮想的不一定是我們真正要的。
  • Share this:


【旅行計畫的內心深層,他真正的願望】—朝思暮想的不一定是我們真正要的。

「醫師,我有了房子、車子、兒子,經濟也不成問題,可是我怎麼還是覺得不滿足?」一個四十出頭、事業有成的男子這麼問我。

他接受心理治療已經一段時間,在治療室裡頭無話不談。他並沒有什麼特別的「疾病」,只是覺得能夠每週撥出一個小時,好好地「聊一聊」是相當難得的事情。

「你對甚麼不滿足?」我問。
「我覺得我應該知足才對,但就是想放下一切,去追求年輕時的夢想。」那男子這麼說。

「那麼,你的夢想是甚麼?」我順著他的話問道。
「我想要一個人到南美洲,騎摩托車旅行。當個背包客,旅行半年再說!」他一口氣說。


【第一層:認知層面的挑戰:為什麼不去做?】
這超乎現實的夢想,讓我不禁想到:為什麼二十歲不去做,要等到四十歲才去呢?但我仍問他:「那你『現在』怎麼不去做?」

「唉,我總不能任性地拋家棄子,只為滿足自己的夢想吧?」他急切地回答,彷彿慢些把理由說出來的話,就會說不出口。

【第二層:澄清旅行計畫的動機。】
「那你有沒有想過,你年輕的時候怎麼會有這種『浪跡天涯』的夢想呢?」我問。

「那時家裡經濟狀況不好,我一直努力念書。父母也鼓勵我:高學歷、好工作、賺大錢,那是我當時的目標。但我一直希望有天能獨自去異地做長時間旅行。」

【第三層:奇蹟式問句:如果願望發生了,會如何?】
「那就去做吧!」我說。
「真的嗎?」他表情有些驚訝地問道。
我沉默。

「醫生你剛剛只是隨口說說的吧?」停了半分鐘後,他有些遲疑地說。

「我在想,是甚麼讓你困住自己,連想像都不敢呢?你可以準備行囊、鍛練體力、搜尋地圖、排行程訂機票啊!就算你最後沒有搭上飛機,不代表你做的準備工作一點意義都沒有。」

「而且,你在準備當中一定也會有新的啟發,也許最後你『自發性地』將南美洲改成台東也說不定啊!可是如果你卡在『一開始的想像』,那麼只能原地踏步。」

【第四層:探索『為何阻撓自己實現願望的內心阻抗』。】
「我好奇的是:是甚麼讓你想都不敢想?或著這麼說:『想都不能想』這件事情,給你甚麼感受?」我似乎有些端倪。

他停了幾秒鐘,然後靜靜地說:「當我告訴我自己『不能想』的時候,彷彿像我當年在準備聯考、挑燈苦讀時。我告訴自己:『不要胡思亂想,要認真念書』。因為我爸媽對我期望那麼高,他們賺錢又辛苦,若是告訴他們我的夢想,他們也會要我不要想太多。」

【第五層:發現對『人』的連結,拉回到現實中的人際關係。】
「你現在有成就了,一定也很想讓你父母於有榮焉。他們兩老健康都好嗎?」我關心問道。
「我父母都過世了。父親早走,母親去年走了。」他難過地說。

治療室裡頭接下來的半分鐘沉默,彷彿是默哀般地進行著。然後開始娓娓述說母親過世前數月,他在病榻前與母親的最後相處時光。眼淚無聲地從臉頰旁留下,我靜靜聽著這些。

講完後,沈默就更久了。

「如果就旅行這件事情來說,如果現在你父母還在,你會想對他們說甚麼?」我打破沈默問。
「我會希望....他們能夠肯定我年輕時候的努力,希望他們看到我現在的狀況能夠欣慰,我希望他們會贊成我去追求我的夢想。」他說。

「儘管你最後沒能去旅行,你父母對你的贊成與肯定會不會讓你好過些?」我說。
「會。而且我現在覺得,他們對我的贊成與肯定才是我真正在乎的事情,而不是去旅行這件事情。」他似乎有些領悟地點點頭,一邊思考著,似乎是在為這次心理治療的結束做準備。

「時間到了,我們必須結束了。」我說。
他看了我一眼,點點頭,表情柔和地離開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
我們往往不知道自己真正在乎的是甚麼。而透過治療師的協助,可以對我們的深層內在做進一步的探索。

以這男子來說,他總是會想到南美洲旅行的願望。從現實層面上,他有實現的能力。卻總是在旁人阻止他之前,自己先設限:「我做不到、我不能這麼做、為了誰我不能那麼自私..」糾結在永遠不能滿足願望的失落中。

然而,在這背後是對逝去雙親的懷念、對當年挑燈苦讀的緬懷與欣慰。

內心深層的願望若不能被「看見」、「被述說」,就會因願望不能實現而不斷徘徊。這樣,即使他真得到「南美洲旅行」這項禮物,內心卻依舊無法滿足。好似拆開禮物包裝後,沒得到預期的驚喜與滿足,禮物卻已被拆開,連期待的滋味都消失無蹤,不啻雙重打擊。

當這男子發現原來自己深層願望是雙親的肯定與支持、是對逝去親人的情感連結。那麼,是不是真的有踏上南美洲旅遊,也變得次要而不再惆悵了。

--
圖片來自pixabay


Tags:

About author
劉貞柏醫師 台北榮總新竹分院主治醫師。 前元培科技大學醫管系講師。 前北市聯醫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總醫師。
身心科醫師撰寫的衛教推廣網頁。
View all posts